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科大人物 > 正文

科大人物

姜鲁华:“氢”洁能源路上的逐梦人

发布时间 :  2023-09-14点击量: 来源:  报社

姜鲁华,女,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民盟山东省委委员、青岛市政协委员,兼任民盟青岛科技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1996年 9月参加工作,教龄 17年,现任青岛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有:爱思唯尔“高被引中国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民盟山东省委杰出盟员、民盟山东省委“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青岛市“工人先锋”、青岛科技大学“教育先锋”和“十佳育人标兵”等;获得的主要奖项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代表性教学科研成果有:主持科技部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致力于氢能燃料电池催化剂基础和应用研究,发表SCI论文1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0余件。

勇于追逐梦想 厚植家国情怀

DC026

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姜鲁华于青岛科技大学先后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氢能和燃料电池研究在国际上方兴未艾,国内燃料电池研究也刚刚起步,因此,她坚决果敢地投入到这一崭新的研究方向。勤耕数年,毕业之际她怀揣着对前沿知识的无限渴求,又踏上了跨国求学的逐梦之路,先后以“洪堡学者”身份在德国乌尔姆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分校学习国际先进科学技术。背井离乡的孤独、风俗习惯的差异、中西思维的碰撞,一波又一波的考验接踵而至,但都没有吓退勇敢的追梦者。四年的国外求学生活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夯实了她的科研功底,磨砺了她坚韧的意志,练就了她出色的科研能力。科学家永远深爱自己的祖国,离家愈久,思乡愈切,正值国内燃料电池又一轮新的起势,面对国家的召唤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姜鲁华毅然决定回到祖国,誓将平生所学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从母校出发,回母校耕耘。回国后她先加入大连化物所,后于2016年怀揣着感恩的心,携家带口、满腔热忱地踏上了“归家之路”,入职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力母校发展。“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面对当前世界气候与环境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庄严承诺。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姜鲁华倍感肩头使命重大,心头装满沉甸甸的责任,她努力将个人科研志趣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带领团队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时不我待地投身于研发洁净高效的新型电能源技术。作为青岛市政协委员,在青岛市两会期间积极参政议政,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国家和省市科技发展出谋划策,共商科技发展未来。她身先士卒、脚踏实地,矢志不渝、攻坚克难,誓将带领团队突破氢能和燃料电池核心技术难题,摆脱燃料电池对贵金属铂催化剂的依赖,降低制氢燃料电池的成本,实现氢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

专啃“硬骨头” 潜心研求真谛

深深扎根高校沃土,孜孜以求“专啃硬骨头”。姜鲁华在青岛科技大学数十年如一日,躬身科研,笔耕不辍。在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和学校人才计划支持下,根据学校学科特色和自身优势,姜鲁华创建了纳米材料与电催化实验室。在实验室创建伊始缺少人手,她把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从实验室功能区的设计划分到水电气路设计改造等,事无巨细,事必躬行,光设计图纸就修改了数十次。每天,脚踏晨曦而来,披星戴月而归。白天她督促工程进度;夜深人静,她又开始伏案酝酿新的研究计划,多次由于太过投入忙到深夜而被锁在实验楼内。熬过初创时期的艰难,慢慢地,硕士研究生来了,青年教师也来了,科研队伍壮大起来了,科研项目获批了,研究经费到位了。在她的带领和感召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工作不断迸发活力,呈现出更加奋发向上的良好势头。她带领团队开发了系列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性能可与进口催化剂相媲美,推进了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发明了纳米多孔金属的电化学制备技术和溶剂热辅助电位调制方法,开发出系列高效低铂和非铂催化剂,批量装备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青岛作为海洋城市,在发展海洋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耦合海水制氢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姜鲁华说。为发挥青岛地处海洋的优势,团队率先开发了海水电池和自驱动海水制氢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在这一方向的空白。

姜鲁华先后主持科技部973前期研究专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开展了氢能和燃料电池高效催化剂全链条研究,多种铂基和非贵金属基催化材料实现批量化和国产化,发表SCI论文1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0余件,为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关键材料基础。她积极组织承办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她发挥专业优势,服务行业进步,先后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奖项评审专家。姜鲁华在国内外学术界也享有极高声誉,被聘为国际高水平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Nano Materials Science和国内期刊《电化学》等刊物的编辑和编委。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姜鲁华和她的团队永远在勇敢攀登学术高峰的路上。

点燃求知星火 躬耕培育桃李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团队负责人,姜鲁华非常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星火。”姜鲁华始终秉持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理念,用自己的知识与热情点燃同学们心中的求知之火,用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引导学生探索科研之路。

姜鲁华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发现谢同学学科基础较好,善于思考,动手能力也较强,但不善言辞和沟通,科研中偶尔会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姜鲁华及时向谢同学讲清沟通的重要性,尤其是与导师之间的有效沟通直接决定了研究方向的及时调整和研究进度的快慢。在姜老师的鼓励下,谢同学越来越善于沟通,科研进展也越来越顺利。“任何时候碰到困难或感到迷茫,只要找到姜老师,她总是能够放下手头工作,第一时间和我们讨论,给我们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避免我们钻牛角尖、走弯路。”谢同学的感恩感动溢于言表,“姜老师不仅教给我们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她还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对我今后的科研和人生路都非常重要。”

教学和科研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两驾马车,“学”以“研”为目的,“研”以“学”为基础。姜鲁华在工作中特别注重教研并举、教研融合,从本科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为高水平科研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她为大一本科生讲授“新生研讨课”,从学生入学之初就教会他们如何寻找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并结合国际研究热点在国内首次开设并讲授“电催化”专业课,授课课件被多位985高校同行借阅参考;对本科生开放课题组实验室,使学生将书本理论与科学实验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增强科研兴趣;在她和教研室老师们的积极引导和培养下,所在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生考研率年均高达80%以上。她还为研究生讲授“纳米催化技术”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0余名,指导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大学生创新计划;悉心培养团队青年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山东省优秀青年1名,团队成员获批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能源领域后备人才。

姜鲁华俯首耕耘、甘为人梯,为莘莘学子铺路搭桥、领路引航。她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和不忘初心的科研态度,感染着青年学子大胆追梦、执著圆梦,鼓舞着他们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努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全力以赴进行创新性科研,为新时代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贡献青科大力量。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986期第二版